半岛体育这里讨论的“中国园林”是作为目的,还是作为手段?潜在的对手到底是地域上的“别国园林”,还是时间上的“现代景观(园林)”?
尤其需要留神的是,谁有“中国园林”的裁定权,谁能判定哪个案例是中国园林,哪个方案不是,尤其是面对新建案例。是不是推崇“古典园林”的人自动获取了“中国园林”的解释权,裁定权?
和不同国家的景观从业者讨论过古典园林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但好像只有在中国会引起那么强的冲突。但退一步看,这种冲突非常糟糕,针锋相对往往伴随着点兵划界,这对于双方都是重大的损失。对于原本支持“传统”的一方更为不利——每划一次界,就固化一遍刻板印象,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新需求新问题时半岛体育,更容易缺位;在解释力不到位时,又只能务虚,最终变成一个封闭的圈子。
我觉得我们的邻居,同属东方文化的日本,韩国,甚至泰国都搞得很不错。很多寺院,庭院,植物园,一些公园带,无不有鲜明的本国特征。但涉及到现代市政建设,生态规划的时候就毫不含糊,丝毫不为标签所累,系统地拆解问题,选择应对方案,科学管理。如果具体到一个地块或一个项目,那按理说不应该存在“中国园林”的争论,青菜箩卜,各有所爱。千百年来,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古典园林与诗书乐艺,琴棋书画一起奠定了我们的审美基础,我们也对生养我们的园林和风景有天然的习惯和好感。但就像传统农耕文明无力支撑现代社会的饮食消耗,传统的园子文化在面对爆炸的人口和复杂的市政建设时,也面临着自身的选择。事实上,很多西方国家对东方园林非常感兴趣半岛体育,比如德国就有不少大学教授研究对此有研究,但他们的落脚点大多是目的明确的课题,如“氛围营造”,“水空间”,“空间转换”,最终转化为可操作的原则或者技术。如果还是坚持“天人合一”,“妙不可言”,恐怕既不利于经验的传播,也不利于实践的进化,最终还是小圈子。
现代人居环境建设高度复杂,需求的质与量和过去比都膨胀无数倍。如果一定要说“中国园林”会死,那有可能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捆绑了“中国园林”,在复杂的现代人居环境建设中到处争先,却应对需求不力,最终合并为一个词而退潮,就像“中医”——并不否认千百年来它对我们民族作出的杰出贡献,但现在它已有显露疲态,并且以后时间越长,对它越不利。
再来个不相干的问题。最近特别火的量子通信,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领先,在知识的最前沿披荆斩棘——那么能说它不算东方的智慧吗?
2011年,良渚文化村,郡西项目。建筑檐角,设有雨链。即用金属线引流檐雨水,落入墙角的瓮里。
提出这个创意的,是当时杭州万科的总经理周俊庭。他非设计出身,却有很多令人赞叹的奇思妙想。
比如雨链。瞬间让我想到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那里,和许多江南小镇一样,粉墙黛瓦围起一方天地。雨天,我坐在廊檐下发呆。看檐口落下的雨,形成一片透明珠帘。
又比如村民食堂的搪瓷杯和天竺筷。标配早餐豆浆油条。复古人力车造型的小镇出租车。亲子农庄里的稻草人。以及年会时穿的唐装……
周总是一位生活经验丰富的人。物业、客服工作背景让他更多会从客户角度出发,细致考虑。
那些片段组成的意向,那种熟悉的温度感。正是那种我们称之为回忆的东西。无一不来自生活的积累。
我们感慨古典园林生活的诗情画意,并试图复刻此种生活方式:赏月。饮酒。听琴。对弈。终是差了气韵。
将雨未雨的天空是旧报纸沾水的灰。灰渐浓。浓到雨落。雨从屋顶沿着檐角落下,落在天井,又从水沟汇入河流……这些转折、变化都会让人心动。
忙碌,让人忽略许多生活的细节。当忙碌变成籍口。懒怠。麻木。是很可怕的力量。坐吃等死。那么这一日,和那一日,有什么本质变化?
我们惊叹文人生活与古典园林的完美融合。但这种经验的影响对现今造园的指导意义是相对有限的。
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看一场电影。照相。聚会。逢年过节。用心准备。那种郑重其事。等待把期望拉得很长。长到一定程度,身在其中的快乐就会被放大……隔着时光望过去,那种期待隐含着喜悦的心情,依旧能感受得到。
从匮乏到充盈,这种转换是暴发式的。同样转变的还有心境。太容易得到,往往不珍惜。浮躁。成了普遍心态。
前些年遍地开花的托斯卡纳风、法式庄园风……被戏称为房产开发的新殖民主义。但现下流行的新中式就一定更高明一些吗?当设计风格和形式变成一种风潮时,着实不算什么好事。
在微信上读到一篇稿子《别和我讲院子,我住不起!》,作者很用心地把目前流行的样板区套路,做了归纳和总结。佩服作者逻辑能力的同时,我还是想说,看完此文,瞬间对做样板区失去了兴趣。
……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
修筑随园,并未大兴土木。而是就势取景。伐恶草,剪虬枝,因树为屋,顺柏成亭,不做围墙,向民众开放。
首先,它有自己的个性:山水。地势。植被。这些原始地貌状况组成园林的性格所在。
再次,园林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反过来又指导园林的改造、再建……古代造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数年。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植被,堆山,理水。随着时光逐渐成型……
情趣,和意境,则是在园林生长过程中,文人心境、意向、价值取向与周边环境的互动与凝练。
留得残荷听雨声。若没在秋夜观荷,听雨声声,体会那寂寥,又怎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我常在闲暇,游走几处老园子。沧浪亭。网师园。或是耦园。园子不必太大。挑人少的时候。闭上眼睛。静静去感受。
周末清晨的老园子是另一种景象:三两老人,倚着亭子闲聊。说蟹眼天井半岛体育。朱鸿兴的头汤面。
首先,尊重地块的个性。因势利导。对自然风景最大限度的改造、利用,也将破坏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其次,从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出发。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设计师,在造园的过程中,更多承担了导演的角色。动线设计与引导,是一场润物无声的影响。
行进,或者停留。在停留点设置休憩处。视线设计。某个节点上,使用者随意一瞥发现眼前的美景,会心一笑。是设计师心机所在。
再次,是时间的变化和影响。景观设计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功利的追求即时效果。植物层次的堆砌。对于植物未来的生长空间以及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在前期设计的时候,考虑时间的影响,留有后续改造、提升的余地。
最后,人的生活方式在逐渐改变。在居住方式上,从传统的四代同堂,到“一碗汤的距离”。以人为本。是放诸任何一个时代,对于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古典园林在现在只是很高级的玩法,因为代价太高,一个研究古建筑的设计师都是在40以上,设计成本很高,材料,中国园林的砖木结构,成本很高,园林造景的奇形怪状的石头和树木,可遇不可求.....成本更高
看看园林历,您会发现,园林是一代一代传承的.........也就是不断的有文人依照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在不断的修改,且院子里除了建筑外的那些个小摆件都是依靠业主或造景师自己选定,特型特用..........时间是个最大的成本,BUT国内的房子都有个土地证,然后给你定了个年限......
一个院子可能需要好几代人往里面投入心血,其过程中还得不断的养护...看看娱乐新闻成龙养护几个古建筑费了多大力气就知道要回复古典园林的话这些投入都是无底洞.....对,这是经济因素
经济成本高了,能接受的业主就少了,所以古典园林的业务就少了,痴迷并研究古典园林的老先生们对于理想的追求对文化的传播在不遗余力,但是曲高和寡,此类型业务的量小,让不少设计单位纷纷转向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自然欧式对称皇家大气的住宅园林......市场上确实是以住宅项目为主导的.......这是现状没办法这算是外部因素吧
苗木和构件,这些东西真特么是看缘分的,就跟你出去瞎溜达买了个自己顺眼别人不要的破石头一样........你得能遇到
古典园林的构筑多是木构,现状也没那么大的树供你做个梁做个柱了,然后这些木构的玩意还得防火防虫防潮防腐,过了若干年还得拆了重做防腐,而且现在木工奇缺,做室内的木工日薪500+都特么找不着人,能搞清楚卯榫结构的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能做木构建筑的还得是能吃苦能自虐的知识分子.......这些人谁用的起?
再一个跟钢筋混凝土比,混凝土的皮实度能把砖木结构秒成渣渣..........这算是内部因素吧
现在 ,有不少有志之士在深爱并研究中古典园林,但是现实很残酷,大家都在妥协。
国内最近比较火的院子系列是LA设计从中信红树湾开始探索的中国现代主义园林做法,力图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来营造中式古典园林的空间秩序.......也是妥协与现实的一种精神的探索,走向一条有所继承的新中式道路。
园林没死,精神还在生化,园林文化也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文学系统,既然喜欢就努力吧。
传统园林还得发展,形态也在改变,对于现在这个浮躁社会,有极少的人在意,但是文化始终是需要传承的半岛体育。
曲高和寡的歌曲始终适用于小众,结合古典园林形成的时代,每一时代大众的审美就决定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发展...所以您现在看到的觉得畸形的园林系统其实也真真属于中国园林系统......
“今天的建筑师不堪胜任园林这一诗意的建造,因为与情趣相比,建造技术要次要得多。”——童寯
宋明中国(文人)园林大爆发,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冒尖儿,路易十四执政时期法国园林开始拥有自己的灵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英国园林终于摆脱法国老大哥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范儿(还受到中国园林影响咧),难道都是巧合吗?
举个栗子,英国式的“自然风致园”,没有反理性至上主义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们的思辨和论述,没有动不动就在自家花园里闲逛45°仰望天空的文人骚客们的热力吹捧,没有一众风景画家们的笔耕不辍,没有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掏腰包、凑热闹,(皇室自上而下的影响力就不提了,)根本不可能成立!
追求自然野趣、无固定规则和想象空间的英式自然风致园范儿,其理论基础部分受古典中式文人园林的影响。图为美国南塔克特地区某花园。图片来源自pinterest,侵删
在找到自己之前,英国也一度被以上这款法式几何/理性至上趣味牵着鼻子走了好多年啊!图片来源自pinteret,侵删
今天的中国,经历过历史断层,能够认同和欣赏古典趣味的人,到底有多少?但今天没有,不代表未来不会再有。
当人们生活终于足够舒适,眼界终于足够宽广,一定会开始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半岛体育。我到哪里去。”
终于会有一天,我们会不再为了“上头指标”瞎着眼填充绿化带,我们会明白每一株花草之于空间、之于心灵的关系和意义。我们会拥有自己的独立判断、真诚审美,不再为明星、广告、潮流瞎着眼埋单。我们会明白花园不是园林公司产品册上莫名其妙、无根无由的案例,而是自我的内心诉求、灵魂照像。
“我的花园就是我自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自己。”——我想几百年前我的老祖宗在造园时,也是抱着这样自由、真诚的心情吧。